至于出行、打猎、教育……按照一位父亲对孩子的宠爱,胤礽的待遇不必细说。
微信搜索“中式大美生活”
第一次被废
太子被废,是1708年,康熙帝巡幸塞外途中。
先有大阿哥胤禔(zhī)报告太子不良表现。说他暴戾不仁,从高官到兵丁“鲜不遭其荼毒”;截留蒙古贡品;放纵下属敲诈勒索等。
再有导火索:年仅7岁的皇十八子胤祄(xiè)患急性病。
身为父亲的康熙十分焦虑,身为兄长的太子却无动于衷。这份无动于衷,让康熙回忆起十多年来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件事:
1690年,乌兰布通之战前夕,康熙出塞途中生病,令皇太子与皇三子驰驿前迎。太子到行宫看到父皇病容,丝毫没有忧愁的样子。
康熙当时就认为这个儿子绝无忠爱君父之念,不孝,不堪重用,就让他先回北京。
后来康熙在废太子时说已包容了20年,就是把这件事作为起点的。
这次,康熙气愤地责备太子,没想太子竟蛮横地与父皇顶嘴。返京途中,康熙发现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帐篷,从缝隙向里面窥视,便立即怀疑太子可能要“弑逆”。
1708年九月,胤礽以罪废拘系于咸安宫。
第二次被废
太子第一次被废,关了3个月就被放出。次年三月,胤礽被复立皇太子。
这么快复立,是因为太子一废,大阿哥与八阿哥争储,诸子矛盾激化。康熙也看到其他皇子要么结党,要么各有心思,并不比太子让人放心。
另外还有一份爱,是康熙对亲自培养起来的儿子特别深沉的爱。
胤礽初次被废,一反常态,行为疯癫,被怀疑是鬼附身,这让康熙帝痛惜流涕,寝食不宁,在噩梦和回忆中伤怀,终至病倒。
复立太子后,康熙经常召见胤礽,每召见一次,心里便舒适一次。
这次复立,康熙还分别晋升各皇子为亲王、郡王、贝勒等,试图促进皇太子与诸皇子之间的团结。
但原有的君储矛盾并未解,待“皇太子在策划逼父皇尽早让位”的说法一出,康熙只得决定再废太子。
距上一次废太子时隔四年,1712年九月,康熙巡视塞外回京当天,宣布再废太子,并将胤礽拘执看守。
38岁的废太子,仍禁锢于咸安宫。此后多次有推荐其复立的建议,但康熙帝始终未再立胤礽。
13年后,胤礽幽死。
背后的原因
胤礽自幼聪慧好学,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、历代诗词,而且熟练满洲弓马骑射;长成后代皇帝祭祀,并数次监国,治绩不俗,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。
按说,太子日后登基,不一定就不是个好皇帝,然而最终落到被废的下场。
表面上说是太子结党营私、不忠不孝、性格暴虐,但背后更重要的是:皇权机制。
第一次被废时,康熙说:“欲分朕威柄,以恣其行事也。”
第二次被废,是“皇太子在策划逼父皇尽早让位”。
说到底,就是一个机制的问题,皇位至高无上,位子只有一个,老子身体好,儿子却也中年,皇帝又没有“退休”的说法。
怎么办?
康熙哪怕曾经再宠爱这个儿子,随着自己年老而太子羽翼渐丰,也不免有威胁感,心理失衡。
太子当了三十多年,面对或在学识、或在韬略、或军事能力上占有优势的其他阿哥,也不免“夜长梦多”,心理失控。
两人都不安,却根本无解,换做任何其他人当这个太子,都很难有更好的结局。
太子两立两废,以及九子夺嫡的惨剧,对清朝的影响是:清朝不再公开册立皇太子。
胤礽成为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。
图自网络,侵删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